一部旨在建立促進就業長效機制的《就業促進法草案》,今天提請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進行初次審議。草案突出強調了政府在解決和促進就業中的作用,明確促進就業工作的機制和政府以及有關社會組織在促進就業工作中的職責,這些重大規定意味著政府解決和促進就業成為一項法定職責。
國務院建立就業工作協調機制
草案規定國務院建立研究就業工作重大問題、協調推動全國促進就業工作的協調工作機制,國務院勞動保障部門具體負責全國的促進就業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工作需要,建立協調解決本行政區域就業工作重大問題的促進就業工作協調機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共同做好促進就業工作。
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
草案中出現了一系列體現促進就業的政策支持體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把擴大就業作為重要因素考慮,統籌協調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國家鼓勵各類企業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通過興辦產業或者拓展經營,增加就業;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業崗位;國家發展國內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拓寬勞動者就業渠道。
草案特別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安排政府投資和確定重大建設項目時,應當發揮投資和建設項目帶動就業的作用;縣級以上政府應當根據就業狀況和就業工作目標,在財政預算中安排適當的資金用于促進就業工作;國家實行有利于促進就業的稅收政策,鼓勵企業增加就業崗位,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扶持失業人員再就業;國家實行有利于促進就業的信貸政策,對自主創業人員在一定期限內給予小額信貸等扶持。
縣級以上政府建失業預警制度
為了規范人才和勞動力市場秩序,促進勞動者通過市場實現就業,草案規定政府應當培育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才和勞動力市場,規范市場秩序
按照草案,企業成規模裁減人員,應當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失業預警制度,預防、調節和控制可能出現的較大規模的失業。
目前我國人才和勞動力市場不規范。一些非法中介機構提供虛假信息,損害勞動者權益現象突出;相貌、身高、年齡等就業歧視成為一些求職者門檻。為此,草案規定,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不得以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年齡、身體殘疾等因素歧視勞動者,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享有與城鎮勞動者平等的勞動權利。
加大職業教育和培訓力度
草案加大了職業教育和培訓力度:國家鼓勵開展職業培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制定并實施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能力開發計劃,加強對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操作訓練。
鼓勵和支持各類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依法開展就業前培訓、在職職業技能培訓、繼續教育培訓和再就業培訓。
草案規定逐步推行勞動預備制度,對未能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實行一定期限的職業培訓。
政府設立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免費
草案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提高公共就業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并明確規定了政府設立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當為勞動者免費提供的服務項目。
草案還規定了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建立促進就業的目標責任制度。
原載《中國青年報》